成功跻身“世遗”后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打算这么做-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8/29 17:24:45
来源:大众日报

成功跻身“世遗”后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打算这么做

字体:

  7月26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这标志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这是对东营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国际认可,进一步提升了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月28日在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土地矿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于汇洋说。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拟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总面积879.88平方公里,占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总面积的63.52%。这里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丰富。鸟类由建区时的 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候鸟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划定了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封育区6万亩、生态保育区2万亩、柳树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1634亩。  

  “近年来,我们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形成了三种针对不同类型湿地的修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介绍,保护区加快构建水系循环系统、微型生态系统和生物演替系统,大力修复淡水湿地、盐沼湿地和海岸带湿地。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都是为了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每一项工程都和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密切相关。近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累计建设东方白鹳繁殖招引巢133个,改善了鸟类筑巢繁殖环境。“保护区还加快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35处5G网络基站,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监管奠定了数据传输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  

  东营市是全国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我们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充分发挥自然遗产生态价值,持续加强传承利用,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于汇洋介绍,东营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推动“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黄河口国家公园”四张“生态名片”融合发展,加强湿地保护、弘扬湿地文化,持续加强自然遗产传承利用,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为载体,进一步提升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水平,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黄河口经验,切实提升东营湿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黄河口智慧和力量。  

  未来,保护区将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晋升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科学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口生态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研学旅行、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学,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